从“抽烟、喝酒、吐痰”到“抽烟、喝酒、烫头”

于谦老师有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这是相声。语言类喜剧有其固定的模式,前半段尽力营造一个预期,到最后结尾来一个预料之外,就觉得好笑,从而产生了喜剧效果。苗阜王声有个相声,说苗老师喜欢看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前面三个说出来,都是为了营造一个对红楼梦的预期,但最后红楼梦没来,来个金瓶梅,就显得出乎意料,就好笑了。

抽烟、喝酒、烫头之所以好笑,是因为烫头并不符合抽烟和喝酒营造出来的预期。那这里原本的预期应该是什么呢?在读《邓小平时代》一书的时候,偶然发现一个细节,说小平同志有三大爱好,抽烟,喝酒,吐痰。我恍然大悟。抽烟和喝酒营造的氛围是吐痰很搭的,但这个氛围下烫头就显得很荒诞,很有喜剧效果。我严重怀疑于谦老师也知道小平同志的三大爱好。

据在《邓小平时代》一书记中,痰盂见证了很多重要时刻。从79年访美,82年中英谈判,到92年南巡,痰盂常伴左右。我无从得知吐痰这样的行习惯对于当时的普通的人意味着什么,但作为身居高位的政治家,单从书中描述来看,这并非是减分项,甚至会因此显得有点真实可爱。这可能就是领导者的潜在特权之一吧。

但要成为领导者谈何容易,他是如何崛起的呢?

1

   

成为“毛派头子”

1934 年,毛泽东丢掉了军队的指挥权,同时也被苏联回来的布尔什维克们批判。因为认同毛泽东要在农村建立根据地的想法,反对城市中心论,邓小平也受到牵连,被撤了职,被打成“毛派头子”。套用三起三落的框架的话,这是毛泽东的第三落,也是邓小平的第一落。

这对小平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据《邓小平时代》一书的说法,他从一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人变得内敛而少言。如果说这一落锤炼了他日后沉稳的性格,那么“毛排头子”这个帽子,则让毛对他的忠诚有了更多信任。尽管主观上并非如此,但客观的结果是,这不仅保护他在文革时受到了很小的冲击,也使得毛在考虑接班人选的时候,到最后一刻也没有完全排除小平。

而在这之后,因为邓在这件事中收到的牵连,毛邓的关系进一步亲密。而在这时候,邓也一直支持毛的各项决定。在后来被邓主持的历史决议中被认为是犯了错误的大跃进运动中,邓也是冲在田间地头,站在谷堆稻垛上。

2

   

“毛主席说过”

75年以副总理身份主持工作这段时间,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经历了文革之后,他已经不再像当年一样对第一代核心的任何想法都言听计从,甚至在很多大事上,他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另一方面,他也不想因为自己违背核心的方向而再次大权旁落。这时候,他的秀才班子帮了大忙。这个秀才班子的人曾经是当年中苏论战的笔杆子,写过九评苏共的檄文。胡乔木和邓力群是其中的主力。当他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秀才班子就从核心之前的讲话和文章中寻找出处。然后写文章渲染舆论,去推他们真正想做的事情,而全然不顾这话当时的语境背景。毛当时的身体已经比较虚弱,不能事必躬亲,所以在大多数时候都不反对他们的做法,有时候甚至还会表态支持。

但这样做也是有风险的。当他们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安在毛身上的时候,毛生气了。他说他不记得自己说过的这样的话,让他的秀才班子找到原始出处。结果证明毛是对的,他的确没说过这句话。这也是导致邓第三落的原因之一。

尽管又落了,但毛在生命最后还安排了对邓的保护,把他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使得邓免于红卫兵的冲击。“毛派头子”的帽子再一次保护了他。而且,这段时间的政策,在他最后一次复出后,也基本做到了无缝衔接。

3

   

摸着石头过河

邓小平在还没有得到绝对控制权的时候的做事方式,基本上都遵循了同样的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先不寻求取得共识,而是找信得过的人悄悄的做,做出一点成就就大张旗鼓的宣传。最后利用舆论的氛围去把这件事推广到更大范围。

这样做的好处是,他可以减少说服的阻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争论。因为从一个小点开始尝试,成功了就推广,不成功就说只是一次尝试,可以让自己面临更少的反对。

能这样做的条件是你必须有自己信得过的人愿意在大势不定的时候愿意为你探索,而在失败的时候,这个人很可能会被牺牲掉。幸亏平同志在当时的党内有很深的资历,在他还没有成为核心的时候有人肯冒着风险为他卖命。

改革开放政策在八十年代走了许多弯路。因为第三代核心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项政策在90年代终于趋于稳定和成熟,并且在21世纪开花结果,民营经济也在迸发出了超过公有经济的活力。

2004年,于谦正式从文工团转到德云社,这才有了我们熟知的“抽烟喝酒烫头”三大爱好。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