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太忙了,如何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有好几年时间我都没怎么看书。我给自己的借口是,工作太忙了。

不过最近一年,尤其是最近半年,我重新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光在微信读书上,我去年读完了十本书,而2022年1月份,则已经看完了3本书。

那么我是如何重新养成读书的习惯的呢?我给自己设计了两个行为:

– 每当我在地铁上坐下来或在马桶上坐下来的时候,就打开微信读书

– 读多少不要紧,重要的是要开始读

– 读到不想读的时候,就进入读书排行榜领取奖励,并在心里对自己说“今天不错,又读了一点书”

看上去很简单。但却让我连续几十天都做到了,而且积累起来,真的读了好几本书。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设计,最后真的产生了效果呢?

其实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却有一套行为心理学的理论,这个理论就是《福格行为模型》。来自斯坦福行为学教授BJ FOGG。

福格行为模型最核心的部分是一个公式B=MAP。其中B代表行为behavior,M代表动机motivation,A代表能力ability,P代表提示promot。意思是只有当一个行为的动机、能力和提示都同时具备的时候,这个行为才会真的发生。当动机强的时候,可以做很难的事情,而当动机弱的时候则只能做很弱的事情。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话,可以说做一件事的动机和难易程度是成反比的。画出图像的话,就是一条反比例函数的曲线,这个曲线被称为行动线。在行动线的右上方,只要有合适的提示,行为就会发生。因此这个提示就是成功提示。而如果是在行动线的左下方,即使有提示,行动也不会发生。因为这个行为对应的难度大,而其对应的动机却小。

图片

回到看书这个行为习惯的设计上,就动机而言,我本来就想看书,是存在一定的动机的。

但动机很多时候不可靠,动机强的时候,一下子读一整天,而不想读的时候就一个字都不读。虽然这样的方式也能读书,但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则很难长期保持。

福格模型的优点是不依赖于意志力,甚至对动机也不特别依赖。在福格的书中,他把动机称作一只上蹿下跳的猴子。因为,动机在不同时间会处于不同的水平。心血来潮的时候,买一个吉他,想着以后每天都弹半个小时;而真正弹不了两天,就放在角落里吃灰了。所以,福格模型在做行为设计的时候,会把重点放在能力和提示上面。

在能力的角度,你可以先从时间、金钱、体力、脑力、日程的角度去分析,找到能力相关的阻碍。然后再通过提升能力,提供工具和资源,或者把行为变得更小来排除能力上的障碍。

再次回到我对自己读书行为的设计上来。金钱、体力、脑力都不是我读书的障碍。我在读书的能力障碍方面主要是时间上。我无法找出专门的的时间来读书。但我可以找出碎片化的时间,比如在地铁上或者是在上厕所的时候。

在排除能力障碍的角度,微信读书是个不错的工具。除此之外,让行为足够小是有效的利器。不用给自己设定多少天必须看完一本书的限制,也不用要求自己每天必须看多长时间,多少字数。从打开读书软件开始,虽然很小,但容易每天都做到。

因此我给自己设计的行为是在地铁上或者上厕所的时候看书。而对于看书的多少先不做要求,能打开微信读书开始看就行。

排除能力障碍之后,我们来分析有没有提示的障碍。我之前也试过在地铁上看书,但并没有养成固定的习惯。很多时候真的是忘记了,刷着刷着手机,就到站了。因此设计良好的提示是有必要的。


就看书而言,你可以让自己记住,每天必须看一本书,这是一种人物提示,但人物提示往往是不可靠的,因为记忆不可靠,你很可能忘记。

你也可以设个手机闹钟,每天某个时刻弹出一个提醒,让自己去看书。这种提示属于场景提示。场景提示有时候是有效的,但也不可靠。一旦你的日程发生变化,场景可能就不一样了,之前有效的提示就会失效。所以场景提示更适合于一次性任务,而不适合习惯的养成。

还有一种提示,就是我为自己设计的提示,每当我在地铁上坐下来的时候,就马上打开微信读书。这一类提示叫做行为提示,就是你要做的这个新行为必须紧跟着一个旧有的习惯性行为后面。这个旧的行为也叫做锚点。行为提示,也就是锚点,是最有效的一种提示。

最后的自我庆祝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自我庆祝所产生的愉悦感,会让我更容易记住庆祝前的行为提示。

因此,几个角度结合起来,就是我文章开头提到的我为自己的读书微习惯。执行下来,效果还不错。每当我在地铁上,找到座位坐下的时候就打开微信读书,开始读书,读十几分钟,快到站的时候开始执行自我庆祝。每天上下班加起来有半小时的,再加上马桶上的时间,每周可以有两三个小时。一年下来就是一百多个小时。这差不多可以读完十几本书了。

当然,福格行为模型不仅擅长建立一个新的好习惯,也善于停止一个旧的坏习惯。比如,很多人都有睡觉之前刷抖音的习惯,这个坏习惯其实也是可以通过福格行为模型的设计来终止的。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